古代人物雕塑——讓雕刻文化更好的傳承
中國的古代人物雕塑,可以說向來匱乏真正意義上的單獨的雕塑藝術作品,這和中國古代社會的制度、文化、宗教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中國古代時期重禮教尊鬼神,這些主導著藝術的發(fā)展重心,使得工藝美術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隨之也帶動了以裝飾功能為主的實用性雕塑的發(fā)展打造了中國古代雕塑裝飾性的主流發(fā)展地位。
中國古代雕塑裝飾性一直寄生于工藝美術之上,無論是工藝品、宗教造像還是建筑裝飾都帶有傳統的裝飾韻味。細數中國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的寶藏,無一不存在各式各樣的裝飾雕塑,它們默默履行它們的功能,展現著它們的特有的美感。比如傳統雕塑中佛像坐姿的對稱和袈裟進行圖案化的處理,都帶有濃厚的裝飾趣味,使得佛像的非人間神秘感更加突出,增強了佛像的莊嚴肅穆之感;還有像胖邪石獅經過裝飾化變形的夸張造型處理,使它比寫實的石獸更勇猛、更威風、更具有氣魄;還有一些首飾工藝品,經過裝飾雕塑的修飾美化,顯得更加富麗華貴??v觀中國古代雕塑,無論是小到工藝品還是大到建筑裝飾雕刻,無不體現了它的裝飾性,這一特性也削弱了它獨立成為藝術門類的能力,一直附屬于工藝美術,但也是這一特性,讓它的中國特色更加明顯,也得到了長久的發(fā)展。
中國古代雕塑是繪塑不分家的,許多形神兼?zhèn)涞牡袼芩囆g作品都是以繪畫和雕刻的形式呈現的,這一特性一直可以追溯到彩陶時代,彩陶的一些紋飾也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雕塑的繪畫性。中國古代的雕塑可以說深受繪畫的影響,由于當時畫家的社會地位往往高于雕塑匠人,也使得雕塑匠人們在制作雕塑時依照著畫家的繪畫圖示,形成了繪塑結合的特性。像唐代的一些民間雕蛆家都兼顧繪畫,雕塑匠人在進行雕塑創(chuàng)作時大都是先勾勒出線描草稿,再復制成雕塑,也使得它的繪畫性十分凸顯。再加上傳統文人思想偏愛非體力的琴棋書畫,鄙視雕塑這種體力活動,也使得雕塑一直屬于匠人的手藝,只能依靠工匠們跟著中國畫的形式模仿和制作,所以中國古代雕塑很容易以繪畫性為自身的表現語言。
在中國古代的雕塑中,我們很難看到體積,空間和塊面的表現,反而更加講究的是輪廓線和衣紋線條的節(jié)奏韻律,通過妝彩的形式表現出來。通過研究觀察我們發(fā)現中國古代雕塑的表面往往比較光滑,沒有過多的明暗起伏,局部平面性很強,大都通過繪畫來表現細部的結構,與形態(tài)巧妙地結合起來,繪塑結合,塑形繪質,畫刻高度結合,惟妙惟肖,形成了中國古代雕塑特有的美感。像敦煌莫高窟的宗教彩銀就是最典型的代表,繪塑結合的雕塑工藝,把宗教形象塑造的活靈活現,也是我國雕塑藝術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