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秧歌民俗銅雕塑背后的文化
發布時間:2022-04-11點擊量:93
扭秧歌是我國北方常見的一種民間舞蹈,每年過年的時候北方農村都會有扭秧歌的習俗,下面我們通過這組扭秧歌民俗銅雕塑來了解背后的扭秧歌傳統文化。
秧歌,源于農事活動。在普普通通的日常勞動中,把勞動期間的吟唱、奔跳、行走等動作結合起來,巧妙地揉合了陜北民間一些習俗、祭祀等活動,形成了最初的秧歌。秧歌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主要流行于我國北方地區。但因流傳地區不同,又有陜北秧歌、晉北秧歌、東北秧歌、河南秧歌、河北秧歌、山東膠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逢年過節,城鄉都組織秧歌隊,村鄰之間還扭起秧歌互相訪拜,比歌賽舞,熱鬧非凡。
秧歌的歷史,據現有資料可追溯到明初。鳳城鎮建設村趙炳書家藏《趙氏譜書》中記載:“二世祖趙(通)世襲(大嵩衛)指揮鎮舞誥封武略將軍。明洪熙一年(1425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賜“七葉行祥”金額,懸匾谷旦,諸位指揮偕縉紳光臨賜賀,樂舞生聞韶率其創練之秧歌,舞唱于庭,其樂融融”。這是有關海陽大秧歌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見當時已有秧歌活動于今海陽鳳城。據上所述,海陽秧歌是源于漢,創于明,興于大嵩衛城(今鳳城)。
乾隆三十五年海陽柳樹莊人陳英弼編寫的秧歌劇《陳老喜勸子跑四川》序中所述:“余隨胡公廷章供職邛州,甚愛蜀歌之美,仿做“跑四川”。教秧歌班演唱”。由此可見,早在二百多年前,海陽秧歌的音樂唱腔就已經借鑒蜀歌了。另外,海陽秧歌中“樂大夫”俗有“螳螂門”、“八卦門”之分,即是指他的舞蹈基本動作汲取了不同拳術套路而形成各自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