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雕鑄歷史--銅獅子
發布時間:2018-12-21點擊量:26
從鑄銅工藝發展以來,人們可以鑄造各種動物銅雕,人物銅雕。在動物銅雕中銅獅子雕塑居多,還有其他動物雕塑,我們了解一下銅獅子雕塑。
銅獅子的造型各異,在中國又經過了美化修飾,基本的形態都是滿頭卷發,威武雄壯。獅子中國化后,毛發往往做成蝸牛形狀的螺髻,這很容易使人想起佛祖頭發的螺髻裝飾。獅子也是文殊菩薩的座騎,宗教意蘊濃厚。有研究者認為,獅頭的螺髻在古代不是可以隨意雕鑿的。“螺髻”與等級制度有關,一品官員府第的石獅頭上可以有十三個螺髻,稱為“十三太保”。一品之下,每低一級,獅頭螺髻要減少一個。七品以下,門前擺獅子即為僭越了。
獅子的造型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征,漢唐時通常強悍威猛,元朝時,身軀瘦長有力,明清時,較為溫順。清代,獅子的雕刻已基本定型,《揚州畫舫錄》(1795年作)中規定:“獅子分頭、臉、身、腿、牙、胯、繡帶、鈴鐺、旋螺紋、滾鑿繡珠、出鑿崽子。”獅子銅雕不僅有不同的時代特點,還有明顯的地域特色。總體上,北方的銅獅子外觀大氣,雕琢質樸;南方的銅獅更為靈氣,造型活潑,雕飾繁多,小獅子也不僅在母獅手掌下,有的還爬上獅背,很是活潑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