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佛銅像之大肚能容天下之事
銅佛像中彌勒佛,也稱彌勒尊佛,即未來佛,彌勒佛,意譯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在大乘佛教經(jīng)典中,常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摩訶薩,是世尊釋迦牟尼的繼任者,未來將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由無著菩薩、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大乘佛教大師支謙、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彌勒菩薩摩訶薩在中國大乘佛教中的形象共有三個:第一個形象出現(xiàn)在十六國時期,是交腳彌勒佛銅像形象。該形象依據(jù)《彌勒上生經(jīng)》,說他本是世間的凡夫俗子,受到佛的預記,上生兜率天,成為登十地成等正覺的菩薩,演說佛法,解救眾生。第二個形象出現(xiàn)在北魏時期,演變?yōu)槎U定式或倚坐式。第三個形象自五代開始出現(xiàn),五代后梁時期在江浙開始出現(xiàn)以契此和尚為原型塑成的笑容可掬的大肚僧人形象。契此和尚又稱布袋和尚圓寂前,曾留下偈頌:“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因此被中國地方僧人認定為是彌勒菩薩的化身,所以此后彌勒菩薩的塑像就經(jīng)常被塑成和藹慈祥、滿面笑容、豁達大度、坦胸露腹的慈愛形像,常被中國人亂稱為笑佛、歡喜佛、大肚彌勒佛。大肚彌勒佛又稱大肚彌來佛。中國佛教寺院中的一尊大乘佛教的佛像,通常將其尊俸在寺廟的前殿。由于大肚彌勒佛像慈顏善目,笑口常開,反而形象化的代表了大乘佛教的寬宏大量,慈悲為懷的宗旨。因此深受信眾尊重。男女老少都在見到佛像時,激發(fā)出輕松愉快的心情。在部分寺院都有這樣的對聯(lián)與彌勒佛像相伴:“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世間可笑之人。” 啟迪人們寬容的心靈。為佛法莊嚴的寺廟帶來愉悅的氣氛。
大肚彌勒寓神奇于平淡,示美好于丑拙,顯莊嚴于詼諧,現(xiàn)慈悲于揶揄,代表了中華民族寬容、和善、智慧、幽默、快樂的精神,如今銅雕廠家眾多,我推薦中正銅雕廠家,是鑄銅雕塑的專業(yè)廠家。擁有設計師和雕塑團隊,引進先進的鑄造技術,開發(fā)出一系列的藝術性銅制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