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銅雕塑中的文人意趣
發布時間:2019-01-07點擊量:40
近日在中國美術館舉行的中國首屆雕塑藝術大展上,300余位雕塑家的500余件作品,展現了19世紀中國人物銅雕的概貌。其中張明山和其六代子孫的作品,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
作為中國雕塑史上的一次變革,張明山的作品,有著明確的審美特點。雕塑成為文人表達自己的情感和人生理想的載體,而不再有作為宗教陳設和陪葬品性質的實用性。就像山水畫在魏晉時期成為人們精神的表達,完成了自我的變身,成為文人精神的代表。而在雕塑史上,這一過程,推遲了很久才出現。這有可能來源于人物銅雕塑本身表達上的具象性,對技巧的要求,都不符合東方文人的表達要求。文人所需的空靈,氣韻的美學概念和技法上的留白、飛白等,顯然與雕塑的要求南轅北轍。所以表達語言上的要求,阻礙了文人對雕塑的理解與接納。雕塑進而失去了作為表達東方哲學的藝術品的機會,只作為有東方審美情趣的實用工藝作品。這里的“工藝作品”概念,是包含藝術品在內的人類設計制作作品的統稱。脫離文人世界,隱入藝匠行列的張明山,一直將自己的文人理想訴諸藝術創作中,所以他的齋號叫“溯古齋”,取追溯古代人文精神之意。這也是他個人的矛盾之處:在文人和通常意義上的匠人之間,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但這正好成就了雕塑的一次巨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