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佛像千手觀音雕塑
我們了解到銅佛像中千手觀音中是千手千眼,這個觀音像的誕生時間大概在時期到十八世紀,一共有5層,面孔多達11張,并且每一張的表情都不一樣,分別體現了觀音的不同態度。主尊的主臂在胸前,兩側還有6只拿著不一樣發起的主臂,背后是990只小手臂。那么這加起來不才998只么?對的,銅像上只有998只眼睛、998只手臂。那為何叫千手千眼觀音呢?因為另外的那雙眼睛和手臂在拜觀音者身上。
在清朝第一座皇家寺廟,班禪行宮,世界最大的千手觀音銅像就是在這里,在清朝皇帝行宮避暑山莊之北部,有著眾多聞名遐邇的寺廟,建筑形式多樣,漢藏蒙結合,規模宏大,也被后人稱之為外八廟。外八廟中的普寧寺,是清帝乾隆為紀念平定準噶爾叛亂而修建的清朝第一所皇家寺廟,其規制前漢后藏,仿西藏第一所佛法僧俱全的桑鳶寺而建,在中原地區極為罕見,是寶貴的建筑藝術遺產。寺廟前院落為漢傳佛教典型伽藍七堂式建筑,以山門為中線,兩旁對稱,有著漢族鮮明的建造法式。一進院落中間為碑亭,其中安放著乾隆親筆撰文的三塊巨大石碑,為建寺由來和平定準噶爾叛亂的紀念碑,其中寫道普寧寺廟名的由來,是希望普天之下人人“安其居,樂其業,永遠普寧”。走進廟中,并沒有東南佛寺之人聲鼎沸,三三兩兩的人們虔誠的在寶殿前染香祈禱,在巨大的院落和金瓦紅墻的皇家大雄寶殿前,顯得渺小、清靜。遙想數百年前,除了達官顯貴、皇親國戚,普通人是不可越雷池半步,來到這里焚香,滄海變幻,今日山門前滿是各地的游客,導游們引著人們魚貫而入,除了本地香客,鮮少游人在此祭拜,頗顯寂寥。踏過前院落的大雄寶殿,寺廟風格又是一變,后院落的大門叫南瞻部洲,是不是有些熟悉的味道。佛教世界觀中,四大洲圍繞著須彌山,構成了一小世界。院落中心有一6層重檐的大殿,叫大乘之閣,北面有北俱蘆洲殿,西面有西牛賀洲殿,東面有東勝神州殿,殿旁還有日殿月殿,構成了佛國世界。大乘之閣內供奉著當今世界上最大的銅制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雕像,雕像威嚴壯麗,有6層樓之高。觀音大士雙手合十,背后伸出20只手,每只手都握著佛教寶器,又刻一眼睛,神情肅穆。抬眼望去,令人心生慈祥,贊嘆于古人之妙手工藝,久久不能離去。
如今更是,不少信徒,千里迢迢來拜銅佛像,就拿那幾天我們這里,凌晨12點,天空下這小雪,在寺廟已經人山人海了,就是想要為家人燒頭柱香,為家人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