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銅像的基本簡介
發布時間:2020-07-30點擊量:47
在我國說道關公,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當然這也離不開電視劇《三國演義》的宣傳,在現實生活中,在全球很多國家都有關公銅像和關公廟,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關公銅像為何如此盛行。
關羽一生忠義豪勇,婦孺皆知。《三國志·關羽傳》記述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對劉備忠心不二,作為既是臣子又是兄弟朋友的關羽,這種既忠于君又忠于友的行為,完全符合中國古代傳統社會各階層的道德規范,更是儒家思想所倡導的一種美德,成為社會所共識的楷模是順理成章的。“桃園結義”是一個膾炙人口的傳統故事,其中的“義”一直為古今所倡導,也是關羽之所以被封神的最主要原因。
《三國演義》里,關云長“誅顏良、斬文丑”“單刀赴會”威震四海,其故事被后來演繹得神乎其神,更是各種文學作品不可或缺的經典篇章。英雄崇拜無論古代還是當今,無論中國還是國外,都是一種普遍現象,尤其在亂世,英雄就是百姓的救命稻草,民間總寄望英雄出現,能濟世安民,保家衛國。關羽生逢亂世,武藝超群,無論從背景上,還是人物本身完全符合英雄這一形象,于是便成為動蕩社會之中民間膜拜和供奉的對象。
關公文化精神價值的核心在于道德價值。中國是倫理本位的社會,中國傳統文化是倫理型文化。關公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倫理型文化,倫理道德是其核心內容。關公的忠、義、仁、勇,滲透著儒家的倫理道德精神。
千百年來,關公因他的忠義而被社會方面面的人群當作求平安、求財、求學、求進的神祇,人們崇拜關公,本質上是崇拜關公高尚的道德人格。關公對國以忠,待人以義,處世以仁,作戰以勇的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