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秧歌民俗銅雕塑
發布時間:2020-08-01點擊量:15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每個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民俗文化,我們也可以通過這些民俗銅雕塑,來了解各個民族的傳統文化,也反映了民族老百姓的生活常態。
扭秧歌,是我國北方民間喜聞樂見、具有代表性的一種舞蹈,是我國第一批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之一。它的前身是農民在插秧時的一種歌詠活動,起源于農業生產勞動。每年春耕時,農家的婦女兒童數以十計,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聲一響,“群歌競作,彌日不絕”,稱之為“秧歌”。
秧歌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主要流行于我國北方地區。但因流傳地區不同,又有陜北秧歌、晉北秧歌、東北秧歌、河南秧歌、河北秧歌、山東膠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逢年過節,城鄉都組織秧歌隊,村鄰之間還扭起秧歌互相訪拜,比歌賽舞,熱鬧非凡。
扭秧歌的表演形式,主要分“過街”、“ 踩圈”和“開轱轆”三部分。“過街”是行進打場子,以輕盈抒緩的舞蹈見長;“踩圈”為定場表演,以熱烈歡快情緒取勝;“開轱轆”則是演唱民間小戲、表演小品。唱為主、舞為伴,表演時有群有雙,有說有唱。
春節期間的秧歌氣勢宏大,成大規模,一般前有彩車,主要宣傳一個縣或者一個單位的工作成績等,把安塞腰鼓、陜北嗩吶、各類鼓等都列入陜北秧歌,排練成整整齊齊的方正以及根據當年的情況裝扮一些吉祥物、幸運物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