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銅鐘為什么敲108下
發(fā)布時間:2020-08-03點擊量:317
寺院銅鐘,莊重平穩(wěn),端正安詳,自古即為寺院中重要的法器之一。據(jù)傳,寺院撞鐘傳統(tǒng)源自于南朝梁武帝,他曾向高僧寶志和尚請教︰“如何才能擺脫地獄之苦?”寶志和尚回答︰“人的苦痛不能一時消失,但如果能聽到鐘聲敲響,苦痛就能暫時停息。”于是,梁武帝就下詔寺院每日要敲。
在寺院中銅鐘又分為梵鐘與喚鐘兩種,“梵鐘”又稱大鐘、洪鐘、鯨鐘等。因為它在撞響的時候,能夠清凈梵剎,使人們滌除雜念內(nèi)心安定祥和,所以稱為梵鐘。又因聲響洪亮致遠,所以稱為“洪鐘”。至于它又被稱為鯨鐘,則是因為在佛經(jīng)中記載:“在海邊有一種動物叫蒲牢,它在遇見鯨的時候,常常會害怕地發(fā)出像鐘一樣的叫聲,因此人們就將蒲牢的形狀鑄在鐘身上,把撞槌做成魚形。由于蒲牢是遇見鯨才發(fā)出叫聲的,就用鯨來為鐘命名。”以此來警示大眾:“無常迅速,當勤精進,慎勿放逸。”
喚鐘又稱半鐘、小鐘。懸掛于佛堂內(nèi)的一隅。其用途在于通告法會等行事的開始,故亦稱“行事鐘”。其實,鐘也是寺院里的號令,舉凡日常的起床、吃飯、睡覺,或召集僧人上殿、誦經(jīng)禮佛等等,都是以鐘聲為信號。
據(jù)《百丈清規(guī).法器》中載︰“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慕(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引杵宜緩,揚聲欲長,凡三通各三十六下,總一百八下。”所以敲鐘也有講究,晨曉敲鐘,是警醒世人自無明長夜中覺悟;晚暮敲鐘,是喚醒世人的昏暗迷惑,又稱為幽冥鐘。
寺院敲鐘是早晚各敲一百零八下。晚上先擊鼓再敲鐘,一邊擊鼓一邊持咒,擊鼓后再敲鐘,晚上的敲鐘先慢后快,慢十八下,快十八下,反復(fù)三次,計一百零八下。早上則反之,先敲鐘后擊鼓,鐘先快后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