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銅鼎的歷史作用
發布時間:2020-08-04點擊量:20
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于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后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鑄銅鼎。
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于荊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于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于周都鎬(hào)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商代早中期,鼎的造型多為直耳深腹,鼎體較薄,花紋簡單。而商后期至西周早期,鼎腹就開始變淺,鼎體更加厚重,花紋也比較精美。到了在春秋時期,鼎的壁身逐漸變薄,同時開始出現鼎蓋。在我國眾多的博物館中,很多鎮館之寶就是鼎,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保存在國家博物館的后母戊方鼎和保存在上海博物館的大克鼎。很多鼎在鑄造時,上面還刻有文字用以記錄當時的一些社會狀況,因此這些各有特色的銅鼎不僅頗具藝術價值還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
以鼎為最高代表的禮制,是西周統治中國的一大法寶。鼎原本是一種煮肉和盛肉的器具,后面逐漸成為了國之重器,現在流行下來關于鼎的成語,大多來自那個時候。而從周朝以后,鼎的崇高地位漸漸沒落,就像周王朝的隕落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