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銅雕塑為我們講述長征的故事
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是中國革命史上一件彪炳史冊的大事件。保留了火種,鍛煉了革命隊伍,但爬雪山,過草地,也經歷了常人無法想象的艱難困苦。看到紅軍長征銅雕塑,又讓我們仿佛回到了那個艱難的歲月。
紅軍長征革命主題雕塑弘揚革命精神,警示和告誡后人勿忘歷史,同時也表達了革命先驅們的尊敬和緬懷之情,革命主題雕塑通常都是以群雕形式出現,一般都是以戰斗情景為主題,現在在紅色旅游景點都能看到革命題材雕塑。
紅軍長征銅雕塑為我們講述了紅軍長征的故事,中央蘇區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作戰中,由于中共中央領導人博古和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先是實行冒險主義的進攻戰略,后又實行保守主義的防御戰略,致使紅軍屢戰失利,蘇區日漸縮小。以各種戰爭策略均未能減輕中央蘇區的壓力,紅軍的機動回旋余地更加縮小,在蘇區打破國民黨的圍剿已無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蘇區,開始了長達兩年,最終到達陜甘蘇區的戰略轉移行動。
包括中央紅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以及紅二十五軍在內的四路大軍出發時,總人數20.6萬,沿途補充兵力1.7萬,長征結束時,還剩5.7萬。僅犧牲在長征路上的營以上干部就達432人。 一方面軍,出發時86000人,到陜北時,1,3軍團加中央軍委共7000人,與15軍團會師后有14000人,其5,9軍團中途分別加入四,二方面軍。 二方面軍,出發時17500人,與9軍團會師后共13000人,長征結束時還有8500人。 四方面軍,出發時100000人,長征結束時還有35000人,其中包括5軍團的4000人。 25軍,出發時2900人,到陜北時有3400人。
從全局看,長征實現了戰略轉移,打破了蔣介石“剿滅”紅軍的企圖。雖然有如此巨大的犧牲,但長征是勝利的,沒有長征這一戰略轉移,中國革命何去何從。長征實現了由被動的戰略轉移向抗日前線的主動進軍,推動了中國革命由國內階級戰爭向抗日民族戰爭轉變。長征擴大了黨和紅軍的影響,為中國革命奠定了空前廣泛的群眾基礎。
紅軍長征數萬里,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如一支龐大的武裝宣傳隊,廣泛宣傳黨的主張,使沿途億萬人民懂得了“紅軍這篇大道理”,認識到“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為中國革命播撒了革命種子,準備了雄厚的群眾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