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銅鐘的發展
發布時間:2020-08-14點擊量:8
寺院銅鐘是寺院中非常重要的法器,說起銅鐘,早在原始社會作為禮器的鐘就出現了。當時的鐘以木制,或以竹制,或以陶制,是一種簡單的打擊樂器。隨著青銅文化的開始,在商周時期出現了青銅鐘。
銅鐘發音宏亮而悠揚,自佛教傳入中國開始,銅鐘就逐漸成為佛教寺院中不可缺少的法器--佛鐘。自唐代以后,歷代封建統治者都競相鑄造各種朝鐘、佛鐘、道鐘、樂鐘,并且越鑄越大,以求達到彰顯自己神權和政權的地位來鞏固統治的目的。明代永樂年間鑄造的巨型銅鐘,重量達數十頓,無論是鑄造工藝還是體積重量,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佛鐘有木、石、銅、鐵等各類,一在多以銅類為多,其次是鐵類。大鐘一般高約一百五十厘米,直徑約六十厘米。大鐘形式是,在上端雕成龍頭狀的鈞釣手,下端有相對的兩個蓮花形撞座,稱為八葉,撞座以下成草間,下緣成駒爪,中間部分則分為池間和乳間,乳間上并列環繞著小突起物。聯結撞座呈直角交叉的條帶,稱為袈裟舉,又叫做六道。另外,在釣手旁有呈圓筒狀的筒插通內部。小鐘則多以黃銅鑄造,一般高六十至八十厘米。
一般說來,佛鐘有三下、七下、十八下、三十六下、一百零八下的叩擊鳴法。在僧眾們齋粥下堂、參禪完畢、早晚巡視或吃茶下床的時候,鳴三下;在住持早晚到佛前行香、住持進入僧眾講堂的時候,鳴七下;在齋時僧眾進入齋堂的時候,鳴十八下,叫做“入堂鐘”,入堂鐘是按照進齋的次序而逐次完成的;而三十六下則是集三通擊鳴之和,總成一百零八下。
佛教寺院中的重要活動,以一百零八下為準,所以佛鐘又稱為“百八鐘”。百八鐘的撞擊之法,佛經中說:鳴鐘“引杵宜緩,揚聲欲長,凡三通,各三十六下,總一百八下,起止三下稍緊”。就是說,擊鐘的時候,應該緩引鐘槌,使擊出的鐘聲悠遠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