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關公銅像文化
說起關公銅像文化,每個中國人都不陌生。他是《三國演義》中威武英勇的大將軍,是與劉備、張飛情同兄弟的忠厚仁義之士,是與"文圣"孔子齊名,被人頂禮膜拜的"武圣"。關羽不僅在民間享有美譽,就連朝廷上也多有褒封,是名副其實的"美髯公"。
我們先來看關公的忠義,劉關張三兄弟下邳失散,關羽帶著兩位嫂嫂,無奈之下投降了曹操。“身在曹營心在漢”,對待曹操的恩賜和賞識,始終不為其所動。曹操當時正是鼎盛時期,手下強將如云,北方豪杰無不以在曹操手下為榮。關羽完全可以在曹操帳中效力,也能得一世豐功偉績,但“結義之情”,不是親兄弟勝似親兄弟,他始終不忘“金蘭之言”,得知兄長劉備的下落后,執意離開安樂窩,尋兄長而去,“過五關、斬六將”,終得三兄弟團聚,這是關羽的忠義。
我們再來看關公的仁義,赤壁之戰,曹操大敗,逃至華容道,關羽殺出。曹操利用苦肉計博得關羽的同情,一下子戳中了關羽的“痛點”,講義氣的人最大的特點是不愿意欠別人的情。他不是看不出曹操的計謀,但當年曹操的恩情,對關羽來說是刻骨銘心的。結果他還是放走了曹操。在這種生死瞬間的抉擇,是很痛苦的,他這種寧愿赴死也要“知恩圖報”的做法,何嘗不是仁義之舉。
我們再來看關公的禮儀,他雖有高傲之氣,但對待漢臣,他依然以禮待之;對待徐庶、諸葛亮、龐統等謀士,起初之時,還存在偏見,一旦這些謀士顯示出軍師之風時,關羽立馬賠禮道歉,以禮待之;在擊敗其他將領時仍能招降納叛,寬大為懷。長沙之戰中,關羽生擒黃忠,卻能以禮相待,足見其作為統帥的氣度和胸懷;在“水淹七軍”后,也為于禁松綁,以禮待之。
歷史上關公銅像展現關公智文化,關公武藝超群,第一次誅殺名將華雄就在“十八路諸侯”中揚名立萬,斬顏良、誅文丑報答曹操之恩,立擒黃忠,活捉于禁。與正值壯年的西涼猛將龐德交戰也絲毫不差。陳壽先生在《三國志·蜀書》中評價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哪怕關羽晚年時,單刀赴會也不懼東吳鼠輩。馳騁沙場多年,節節勝利,為劉蜀漢開疆擴土、守土衛國立下了汗馬功勞,足見其智。
我們最后看關公銅像展現的誠信文化,關羽一生大小戰爭無數,攻城略地時,從來不亂殺無辜,對屬地百姓也是施仁義之道。在軍隊中,也體恤士卒,仁義滿天下。關羽義薄云天,一生中從未有過言而無信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