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羅漢銅像的由來
在我國銅佛像中十八羅漢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但是說道十八羅漢的由來、功德及其神奇事跡,卻很少有人知道,十八羅漢是佛教中十八位永住世間、護持正法的阿羅漢,是由十六羅漢加二尊者而來。
十八羅漢是十六阿羅漢的簡稱,又稱十六尊者。據(jù)經(jīng)典說,有十六位佛的弟子受了佛的囑咐,不入涅槃。公元2世紀(jì)時師子國慶尊者作的《法住記》中,記載了十六阿羅漢的名字和他們所住的地區(qū)。這部書由玄奘法師譯出之后,十六羅漢便普遍受到我國佛教徒的尊敬。
到五代時,繪圖雕刻日益普遍起來。一些名畫家把“十六阿羅漢”畫成了“十八羅漢”。這可能與中國古代文化傳統(tǒng),偏好十八數(shù)字有關(guān),“十八”是一個吉數(shù)。又因繪畫題贊的人都是有名書畫家和文學(xué)家,如貫休、蘇東坡、趙松雪等人,所以十八羅漢銅像就在逐漸我國流傳開來。
羅漢又稱阿羅漢,指能斷除一切煩惱,達到涅槃境界,不再受生死輪回之苦,修行圓滿又具有引導(dǎo)眾生向善解脫的德行,堪受人天供養(yǎng)的圣者。意譯上有三層解釋:一說可以幫人除去生活中一切煩惱;二說可以接受天地間人天供養(yǎng);三說可以幫人不再受輪回之苦。
即殺賊、應(yīng)供、無生,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證最高的果位。羅漢者皆身心六根清凈,無明煩惱已斷。已了脫生死,證入涅盤。堪受諸人天尊敬供養(yǎng)。于壽命未盡前,仍住世間梵行少欲,戒德清凈,隨緣教化度眾。 相傳羅漢本為佛教小乘追求的終極目標(biāo),但是在佛祖釋迦牟尼的規(guī)勸和鼓勵下,所有羅漢們紛紛回小向大,“往世不涅”,幫助維護大乘佛教,于是在大乘佛教里羅漢們也有了他們新的地位和作為。
十八羅漢各個神通廣大,他們受了佛陀的囑咐:不入涅槃,常住世間,分別是坐鹿羅漢、歡喜羅漢、舉缽羅漢、托塔羅漢、靜坐羅漢、過江羅漢、騎象羅漢、笑獅羅漢、開心羅漢、探手羅漢、沉思羅漢、挖耳羅漢、布袋羅漢、芭蕉羅漢、長眉羅漢、看門羅漢、降龍羅漢、伏虎羅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