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銅雕塑的傳承
每一個地域都有自己的民風民俗,看看這些民俗銅雕塑藝術表現的民風民俗。活靈活現的反應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正恰當地反映了風俗因地而異的特點,我國56個民族的風俗習慣也是各不相同的。
鬧秧歌具有民族和地域性的一種傳統民間娛樂藝術活動,它起源于北宋時期,在北方屬于一種祭祀活動,又名“陽歌”。秧歌是南北文化交融的產物,在民間歌舞的基礎上發展而成。陜北秧歌經過陜北人民千百年來的不斷地創造作與加工,從內容到形式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具有一定的地方色彩,形成了黃土地上一種特殊的藝術品種,是陜北人民的一份寶貴財富,是中國文化藝術寶庫的一朵美麗奪目的奇葩。
制作糖人是一種民間的手工藝術 ,制作者多挑一個擔子,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另一頭是糖料和工具。糖料由蔗糖和麥芽糖加熱調制而成,本色為棕黃色,也有的加入顏料或色素使之呈紅色或綠色。使用時火候的控制是關鍵,過熱則太稀易變形,冷了又會太硬無法塑形。使用的工具很簡單,多是勺形和鏟形的。
下棋是博弈的一種,是對抗性、競技性的體育娛樂活動,它不像拳擊、足球等運動項目,以拼體力為主,弈棋拼的是智慧,比的是謀略,斗的是心計,因此它的局限性更小,全民參與的空間更大,常見田間老農或工地民工在休息時,就在地上畫幾道線為棋盤,揀幾根草棍和土塊為棋子,玩一種民間稱之為“下六”或“憋茅坑”的游戲,其實這也是棋的一種。
春節放鞭炮這一習俗不知在中華大地上已經延續多少年,本人已無心考證。從大年三十晚上十二點以后,鞭炮就霹霹叭叭的沒有斷過。遙遙的還能聽到鄰村的鞭炮聲。隨著時間的推移,越是到天明,鞭炮拉的越響越急,整個世界都仿佛沉浸在濃濃的喜慶氣氛之中。黑漆漆的天空,禮花綻放,一閃一閃,仿佛是被人撕扯的黑綢布。土地仿佛也要被帶起來,跟著一起顫動、舞蹈。
民俗景觀,也就是以民間風俗習慣、文化活動、歷史底蘊等為旅游項目,即民俗文化。主要包括民俗工藝文化、民俗裝飾文化、民俗飲食文化、民俗節日文化、民俗戲曲文化、民俗歌舞文化、民俗繪畫文化、民俗音樂文化、民俗制作文化等等。它由人們世世代代傳承,并不斷發揚,而使之成為為當地經濟創造可觀收益的一項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