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銅鼎的歷史演變
發布時間:2020-08-27點擊量:11
在我國歷史上,中國鼎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最早的鼎是粘土燒制的陶鼎,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出現了陶制的鼎。鑄銅鼎起初是古代烹飪食物的炊具,就相當于我們現代的鍋。
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后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于荊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于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于周都鎬(hào)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鼎,自從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征后,“鼎”字也被賦予了顯赫、尊貴、盛大等政治引申意義。譬如大名鼎鼎;鼎甲;鼎姓;鼎能;鼎族、鼎力相助等。
鼎,還是祭祀神器:商代青銅鼎由日用的飲食容器,發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籠罩上一層神秘而威嚴的色彩。其中《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間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鼎身呈長方形,口沿很厚,輪廓方直,顯現出不可動搖的氣勢。鼎的四個立面中心都是空白素面,周圍則布滿商代典型的獸面花紋和夔龍花紋。
周代的禮制規定:天子用九鼎,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東周,則是天子、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鑄銅鼎以及伴隨的其他銅器如簋等都是“禮器”,在“禮不下庶人”的周代喪葬制度中,是貴族的專利品,一般平民陪葬的則是日用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