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孔子銅像看孔子主要成就
孔子名丘字仲尼,在后世人們尊稱為萬世師表、孔圣人、文圣人等等,不僅在我國很多地方能夠看到孔子銅像,甚至在國外也有孔子雕塑和孔子學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孔子的主要成就。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 “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 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 德治”或“ 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于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 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主要成就體現在教育上,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后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 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 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他主張“ 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 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 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 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范,“仁”為最高道德準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于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于社會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