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抽象雕塑的藝術
隨著現代文化的發展,受國內外藝術雕塑的發展,我國越來越多的大型抽象雕塑佇立在城市中,抽象雕塑不特指具體的形象,往往超出現實之外的境界。對于藝術創作上來講少了具體形象的局限,在藝術表現形式上有了更多元化的可能性。無論是主題的選擇,材料的選擇,空間尺度的大小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釋放。
中國的公共雕塑起步較晚,以敘事性題材的形式居多,表現手法多以具象寫實手法為主,這當然也與我國在建國初期實行的“現實主義”意識形態藝術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關聯。不同的公共空間有其特定的屬性,盲目地套用某一種藝術形式而不考慮雕塑與空間之間的關系,導致的結果是雕塑與公共空間屬性的脫節,這樣的狀況難免讓人產生審美疲勞。改革開放后,隨著對外交流的增多,西方的藝術思潮也對中國的雕塑家產生了沖擊,在公共雕塑領域受到西方極簡主義雕塑的影響,抽象雕塑漸漸地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
當代公共空間從規模密度上來講都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如何尋找到符合與當代公共空間相符的雕塑形式,公共空間的語境與公共雕塑之間應該如何完美契合,如何處理好兩者之間的互動關系,抽象雕塑提供了一種可行的藝術形式。
對抽象雕塑而言,當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如何介入空間的概念,由于雕塑這一學科的特殊性,傳統雕塑常常受到材料、體量、重心、安全性等諸多問題的制約從而限制了許多具有創意的雕塑形式無法在公共空間中實現。時代的發展、技術的革新給公共雕塑帶來了新的拓展空間,抽象雕塑正是利用了現代金屬材料可塑性強的特點,十分適合制作大型空間作品的優點,并在此基礎上探索出來的公共雕塑形式之一。
抽象雕塑以其造型變化自由,材質可塑性強的優勢,可以在有限的空間中塑造尺度巨大的雕塑以達到與周圍建筑環境相協調的視覺效果,抽象雕塑由于其不像建筑受實用功能的限制能以更為多元的造型語言展現在公共空間中,可以在形式語言上彌補建筑密度高所帶來的機械感和冷漠感,通過抽象雕塑的形式來協調公共空間的視覺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