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大帝銅像的地位
在我國道教神像中,真武大帝又尊稱為玄天上帝、九天蕩魔祖師、無量祖師等等,在我國道教四大名山中的武當山就是真武大帝的應化道場,供奉著真武大帝銅像。
真武大帝銅像也是同常人與眾不同的,有記載,說其身長百尺,披散著頭發,金鎖甲胄,腳下踏著五彩靈龜,按劍而立,眼如電光。身邊侍從有龜蛇二將以及記錄著三界功過善惡的金童玉女,僅憑著這樣的形象特征,我們也不難看出真武大帝的能力遍及各個領域。不僅有如此夸張的形象描繪,在《楚辭》中也有記載,說"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所以他這"真武"名字的來歷也就隨之溢出了。
真武最早被稱為玄武。古時是指天上的星宿,即北方七宿總稱為玄武。在戰國的時候,就有玄武的說法了。《楚辭 遠游》里有“招玄武而屬”,序曰:“遠游者,屈原之所作也。”王逸注:“玄武,北方神名。”洪興祖補注云:“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為鱗甲故曰武。”
道教在東漢后期興起,玄武最初常與青龍、白虎、朱雀一起作為道教的護法神。玄武何時人形化?應該是在北宋以前。那時,玄武以道教中的中天北極紫微大帝(簡稱北帝)屬下四員大將之一出現,號稱玄武將軍。唐末宋初的道教經書常常說到北帝率天蓬、天獻、翊圣、玄武四圣降妖伏魔的故事。自此,玄武經過道教的一番重新塑造,已經升級為人形,做了道教大神之一,成為信徒們頂禮膜拜的對象。
到了北宋宋真宗時,國力不強,受到北方遼國等游牧民族的侵擾,祈求主宰北方天空的玄武的保佑。敲黑板劃重點了,大家注意,玄武為了規避趙氏圣祖趙玄朗的名諱,自此改“玄武”為“真武”。自此后,“真武”屢獲統治者的加封,身價百倍,地位顯赫。
明代,明成祖朱棣以藩王身份奪取皇位,鼓吹“真武”顯靈,遷都北京,號稱有北方真武大帝庇佑,進一步提倡尊奉真武,把北帝祭祀列入國家祭典。朱棣稱帝后,加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大力宣揚“君權神授”,說自己是奉“真武大帝”之命來治世的,真武信仰再次紅遍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