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鼎的發展史
發布時間:2020-09-11點擊量:18
銅鼎可以說是我們非常熟悉的青銅器文物了,從古至今,鼎文化一直不斷發展,關于鼎的歷史傳說層出不窮,尤其是夏、商、周三個朝代,賦予了青銅器重要的社會意義和深厚的文化精神內涵,鼎為何能如此深入人心?
銅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象征,遠在原始社會狀態的新石器時代,我國的鼎文化就已經誕生了,在大約8000年前,人們就造出了混合著土、細沙等材料,并經過燒制的陶鼎。青銅鼎是由陶鼎演變而來的,最先被作為飲食器來使用,后來慢慢地轉變為“神器”,被用來祭祀天地與祖先,因而蒙上了一層詭秘、莊嚴的色彩。
在奴隸制鼎盛時期,鼎被用來“別上下,明貴賤”,因此又有了顯示身份等級,還可以用來表彰、記錄功績的作用,是一種重要的禮器。有文獻記錄:“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
在古代,鼎還被看成是建立國家的重器,代表著國家政權、王權。相傳,大禹治水之后,舜帝禪讓帝位給大禹,大禹用各部落進獻的金(即銅)鑄造了九個大鼎,以此作為九州的標志,一個州為一個大鼎,大禹并把這九鼎定為傳國重器,各部落首領每次來都城的時候都要向九鼎參拜,九鼎隨之成為了傳國重器。
從商朝到周朝,人們都用“定鼎”來稱呼確立都城或者建立王朝的行為。后來,九鼎又隨著國家的滅亡而遷移,商湯滅了夏朝,九鼎就被移到了商都豪京;周武王又滅了商朝,九鼎隨之來到周都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