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銅鐘佛教法器
發布時間:2020-09-18點擊量:25
自佛教傳入我國開始,鑄銅鐘就成為佛教不可缺少的法器,當暮靄漸合,寺院廟堂鐘聲回蕩,木魚橐橐,與僧尼頒經聲溶為一缽,增添了蓮花佛界特有的神秘氣氛。洪亮的銅鐘聲,表達了對鬼神的敬意,更是信徒們對本教的信奉與敬畏。
“鐘”也是報時之器。“鐘”本來只有“梵鐘”和“半鐘”兩種;“梵鐘”就是所謂的“大鐘”,又稱為“釣(吊)鐘、撞鐘、洪鐘、鯨鐘”等等。“半鐘”的體積只有“梵鐘”的一半高度,所以稱為“半鐘”。
古鐘,平穩厚重,端莊安祥;鐘聲,雄渾激越,深沉清遠,給人帶來無窮的遐想和美的享受。自古以來,鐘就被人們賦予了一種精神,一種寄托,一種愿望。它不僅是打擊樂器,還是地位和權力象征的禮器。所謂“鐘鳴鼎食”,“晨鐘暮鼓”。
鐘也常常是詩人筆下吟詠的題材,最膾炙人口的是唐代張繼的《楓橋夜泊》詩:“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古鐘文化是中華民族燦爛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鐘在遼闊的中華大地無所不在,悠揚的鐘聲從遠古一直響徹至今。
敲鐘用的“鐘椎”又稱做“杵”。“鐘”的敲擊板眼,隨著“門派”及“方域”的不同,佛教界沒有統一的規定。就是常見的“百八鐘”的義解,也是不盡一致的。據我國的世典群談采余說:“鐘聲晨昏叩一百八聲者,一歲之義也。蓋年有十二月,有二十四氣,又有七十二候,正得此數。”這個說法乃世俗所杜撰,與佛教無關。又有佛門中人說:“鳴鐘一百八下,以醒一百八煩惱之睡也。”此說也不見經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