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鑄銅鐘欣賞
發布時間:2020-10-13點擊量:21
在我國每個寺院中都有鑄銅鐘,自古以來,鐘就被人們賦予了一種精神,一種寄托,一種愿望。它不僅是打擊樂器,還是地位和權力象征的禮器,隨著青銅文化的開始,在商周時期出現了青銅制作的鐘。
銅鐘發音宏亮而悠揚,自佛教傳入中國始,銅鐘就逐漸成為佛教寺院中不可缺少的法器--佛鐘。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里寫道:“梵宮仙殿,必用以明×(手+耳 打動之意)謁者之誠,幽起鬼神之敬。”因此,名剎寶寺皆有鐘。當暮靄漸合,寺院廟堂鐘聲回蕩,木魚橐橐,與僧尼頒經聲溶為一缽,增添了蓮花佛界特有的神秘氣氛。
自唐代以后,歷代封建統治者都競相鑄造各種朝鐘、佛鐘、道鐘、樂鐘,并且越鑄越大,以求達到利用神權和政權的結合來鞏固統治的目的。明代永樂年間鑄造的巨型銅鐘,重量達數十頓,無論是鑄造工藝還是體積重量,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歷代所鑄的鐘里,間或有鐵鑄的,但絕大多數還是銅鑄的鐘。
鐘身采用了陶質塊范鑄造法,銅鐘表面有三道水平范線把銅鐘分成四部分,每部分有八道垂直的范線,把銅鐘表面分成32塊。具體做法是先塑泥模,然后敷泥分范,在范上留有澆口和冒氣口,主干花紋從分范中翻出,細花紋在泥范上直接雕刻,分范時要留出銘文的位置,以便刻銘屠嵌入;為了使銅器具備一定的厚度,需要在泥模上刮去一層,使合范后內外范之間產生空隙,然后陰干,焙燒;合范后要留出澆口,涂泥外固,待澆鑄的溶液冷卻后,打碎外范,掏出內范,磨礪加工。
鐘鈕和鐘身連接處采用了復合金屬鑄造工藝中的合鑄技術,從龍足殘部暴露鐵芯可以發現龍形環首采取了這種技術,即先鑄好鐵芯,然后以鐵芯為內范直接置于陶質外范中二次澆鑄而成,這一技術在宋代以后得到普遍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