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民俗雕塑設計
發布時間:2020-10-14點擊量:11
我國是舞獅運動的發源地,自誕生以來已經有了兩千多年的歷史,一直頗受人們的喜愛,每到國家傳統節日或者有公司開業慶典的時候,都會有舞獅活動和舞獅民俗雕塑設計。
獅子原產于非洲,我國有虎而沒有獅。道教張天師,傳說他坐的是老虎。西漢時,老百姓不舞獅,而舞虎。到了東漢明帝時,佛教傳入我國,民間信奉佛教逐漸多起來,據說獅子是佛教文殊菩薩的坐騎。后來,佛道兩教相爭,結果佛教勝道教,從此,獅子的身價隨著主子也就拾高了,爾后人們便以舞獅取代舞虎,到了三國南北朝以后,舞獅又在民間日益盛行,盛唐時舞獅已發展到鑼鼓伴舞。
目前,舞獅民俗運動在世界上推廣普及得很快,特別是西方人,把舞獅民俗看作是集中國的歷史、文化和體育于一體的運動,隨著舞獅民俗的蓬勃開展,人們在實踐中不斷開拓創新,使它更加展現出其無窮的魅力,并為世界各國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和喜愛。
我國舞獅民俗雕塑又分為南獅和北獅,北獅表演以寫實為基礎,模仿獅子為主,雙獅在引導員的引導下,無固定主題,以訓獅娛樂為主,互相嬉戲,爬山等,表現獅子的威武神勇、無憂無畏的精神,給人們帶來快樂。北獅,民間習慣稱為圣獅、獅子舞、獅燈等,活躍在全國各地,較為分散,表演五花八門,北獅以在平地上表演為主,同時也可以在梅花樁、高臺、彩球、高梯等器械上表演。是由引獅員引逗兩頭獅子進行表演。
南獅,民間習慣稱為醒獅、瑞獅、雄獅等,南獅是由北獅演變而來,又創新發展為新的模式,活躍在我國南方地區,以廣東省發展最為活躍,南獅主要是在高樁上表演各種技巧動作,包括采青、飛樁、轉體等,動作細膩、扣人心弦。是由一頭獅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