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佛銅像笑口常開的造型
發布時間:2020-10-19點擊量:44
我們在去寺院上香的時候,走進天王殿首先看到的就是笑口常開的彌勒佛銅像,我國彌勒佛信仰流行非常早,早就在西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彌勒佛銅像。
彌勒佛,意譯為慈氏,在大乘佛教經典中,常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摩訶薩,彌勒同釋迦牟尼一樣,出生在古天竺,他們在同一時期修行,最終釋迦牟尼證得如來佛位,為現世佛;彌勒成就菩薩果位。彌勒菩薩是世尊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未來將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叫未來佛),即賢劫千佛中的第五尊佛。
最早的彌勒菩薩像,并非我們今天看的笑口常開、大肚能容的模樣,多為面生八字須的男 性,佩平項圈、長項鏈,戴耳飾、手鐲等裝飾物,雙腳交叉而坐,被稱為交腳彌勒。這種彌勒佛像是從西域流傳來的,交腳彌勒的寶冠上,往往還裝飾著類似波斯薩珊帝王的皇冠標志———仰月或日月。這說明人間的帝王也很青睞彌勒菩薩,往往用彌勒信仰來鞏固自己的皇權。
我們現在看到的彌勒佛銅像笑口常開的造型是從唐末至五代后梁時期,在明州奉化有一位僧人,法名契此。此人大腹便便,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開,出語無定,隨處寢臥。而且他幽默風趣,聰明智慧,整天與人為善,樂觀包容,受到當地人的喜愛。
傳說在后梁禎明三年三月三日,契此于岳林寺東廊盤石上圓寂,臨終時他念了一首偈子: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人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契此就是彌勒佛的化身。因此,漢傳佛教就按照契此的模樣塑成彌勒佛像, 置于天王殿正中,受人膜拜。 這種形式從五代開始流行,到明時已成 為每個寺廟的固定規制,形成了中國化的彌勒佛形象。香客們一踏入寺院,便看到大肚彌勒笑臉迎人,會心生歡喜,產生一種很親切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