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歷史名人雕塑是如何成為醫圣的
發布時間:2020-10-20點擊量:53
在我國張仲景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在我國很多中醫院都能看到張仲景歷史名人雕塑,在歷史上張仲景更是尊稱為醫圣,那張仲景醫圣的地位是如何形成的。
就張仲景而言,在宋以前,由于正史無傳,其少量事跡散見于部分醫書,少聞于世。其著作雖經晉太醫令王叔和編次,但仍散亂零落,往往以“張仲景方”之名流傳,影響有限。不過其命運在宋代出現了關鍵性的轉折,宋朝廷對醫學相對重視,對醫書的整理刊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治平二年(1065年),由孫奇、林億等校訂的《傷寒論》刊刻出版。該書的出版,引起了當時學界的極大關注,不僅傷寒學日漸興起,張仲景也開始不斷被尊崇。
圣化張仲景的濫觴,應為宋代著名傷寒學家許叔微在《傷寒百證歌》(1150年)的序言,其言:“論傷寒而不讀仲景書,猶為儒不知本有孔子六經也。”稍后金朝名醫成無己在成書于1156年的《傷寒明理論》中說:“惟張仲景方一部,最為眾方之祖……實乃大圣之所作也。”隱涵之意即張仲景是大圣。
12-13世紀乃是張仲景被圣化的開始階段,一些醫者通過與儒的比附來將其圣化。不過當時他的地位尚未定于一尊,與明清以后醫界王者地位仍有相當的距離。盡管如此,仲景在醫界的圣化格局已初步奠定。而在此后的數百年中,似乎少有人在名號上進一步尊崇他,直到16世紀中期,才又興起新一波的尊崇和圣化運動。
緊接著,多部醫書在敘述仲景時都出現了“后世稱為醫圣”的說法。根據筆者的考證,這一說法可能來自于新安人程伊有關醫史人物傳記的著作(1550年前后成書),正好與同鄉徐春圃的“后人賴之為醫圣”之說相呼應,從而在醫界確立了張仲景的“醫圣”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