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頭匠銅雕塑時代的烙印
剃頭匠銅雕塑傳承的是一門古老而傳統的手藝,剃頭藝人被稱為剃頭匠,現稱理發師、美發師等,在古代的時候,上至國王大臣,下到黎民百姓,人從生后滿月到百老歸西,都要與剃頭匠打上幾百次交道,不論是城市的大街小巷,還是農村的莊前村尾,無不留下剃頭匠的身影。
現在的理發店,是國外傳過來的洋玩意兒。在原來留辮子的年代,甚至一直到80年代,都還有剃頭挑子的身影。剃頭挑子把全部的剃頭用具都挑在扁擔的兩頭,走街串巷,上門服務。
剃頭挑子所挑的東西,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剃頭梳辮的工具,即剃刀、梳子,篦子。二是輔助用具,如水盆、燒水的火罐,供顧客坐的凳子及圍在他們身上的手巾和布單、收拾碎頭發的笸籮等等。還有一件東西是必不可少的,即由一鉗形鋼片和鐵棍組成的“喚頭”,剃頭匠通過鳴“喚頭”發出的“當啷——”聲來招攬生意,而不是像一些買賣那樣靠用嘴吆喝。
梳辮子時代的剃頭匠,最基本的技術當然是剃頭、梳頭編發辮和刮臉。此外,還要掌握一些現在細分了的一些技術,如掏耳朵、剪鼻毛、清眼目、染發、修整胡須和頭、面、頸肩部的按摩。嚴格地說,剃一次頭,并非只是修整一下發型,而是包括上述各項的全套服務,只有全部掌握了才是合格的剃頭匠。隨著歲月的流逝,后來,掏耳朵、按摩等都逐步被減掉,再后則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里。
與之相關的有個俗語”剃頭挑子一頭熱“,是因為當時剃頭的挑子用扁擔挑著。一頭是紅漆長方凳,是涼的一頭。凳腿間夾置三個抽屜:最上一個是放錢的,錢是從凳面上開的小長方孔里塞進去的,第二、三個抽屜分別放置圍布、刀、剪之類工具。另一頭是個長圓籠,里面放一小火爐,是熱的一頭。上面放置一個大沿的黃銅盆,水總保持著一定熱度。下邊三條腿,其中一條腿向上延伸成旗桿,桿上掛鋼刀布和手巾。后來用于比喻一件事情,只有一方愿意,一廂情愿,另一方不同意。例如戀愛中,一方熱戀,另一方冷淡,就是“剃頭挑子一頭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