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民俗銅雕塑文化傳承
發布時間:2020-11-06點擊量:52
我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中國傳統文化深受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是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產生了農耕文化,農耕民俗銅雕塑更是代表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人類文明的進步。
農耕文化最早來源于伏羲,當時人們對自然界缺乏認識,對大自然的天氣變化,日月運行,風雨雷電,植物生長,等等都是一無所知,農事活動沒有規劃,生活上也是饑一頓飽一頓,伏羲通過對自然界的觀察,發現了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運行,植物生長,動物活動,四季更替的規律,伏羲根據這些規律指導人們進行農業生產,馴養家畜,獲得了大豐收,生產出了大量財富,解決了人們的溫飽問題,被人們奉為神明。
后人根據這些規律,制定出24節氣,人們根據24節氣安排農事,指導思想及其來源就是在長期的農業生產活動中,人們通過對自然界進行仔細的觀察,和自身實踐中的感悟,總結出經驗和規律,遵循這些經驗和自然規律提前安排工作,使人們的日常生活井然有序,社會有序發展。
最初,人類在播種五谷時,主要采用刀耜火種的方法。這種方法效力很低,炎帝經過千辛萬苦,反復試作,發明了用于耕地的耒耜。耒耜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故賈思勰在《齊民要術、序》中開宗明義地說:“蓋神農為耒耜,以利天下。”
中國人不管走到哪里,看到荒地,就想種上菜,中國人喜歡去地里挖野菜,摘野果。中國人講究葉落歸根,不管走多遠,念念不忘故土,這都是農耕文化的基因已深入骨髓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