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糖人民俗銅雕塑文化
發布時間:2020-11-13點擊量:10
吹糖人憑借其千姿百態的造型深受很多大小朋友的喜愛,吹糖人是古代一個行業,那個時候吹糖人手藝人肩挑挑子走街串巷,集市、廟會更是少不了他們的身影,雖然現在很少能夠看到吹糖人手藝人,但卻在步行街能夠看到吹糖人民俗銅雕塑。
制作糖人是一種中國傳統手工技藝,制作者都挑一個擔子,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另一頭是糖料和工具。糖料由蔗糖和麥芽糖加熱調制而成,本色為棕黃色,也有的加入顏料或色素使之呈紅色或綠色。
在制作糖人兒的過程中,師傅們還會創造性地讓孩子們參與,一根長長的糖管子送到孩子們嘴邊,在師傅的指導下,小孩子們憋足了氣,什么小老鼠、小雞、小狗、小猴什么的,在雙方配合下很快成型,煞是可愛。因為這玩藝兒好看、好玩,玩完后還能吃,一般孩子都喜歡。
關于吹糖人銅雕塑的起源有一種說法,吹糖人初現于明朝,其鼻祖為劉伯溫。據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了能讓自己的江山永世相傳,欲建造“功臣閣”火燒功臣,清除所謂的“異己”。作為明朝頗具影響力的宰相劉伯溫也在清除的范圍。但由于他與一個挑糖人兒擔子的老人調換服裝,隱姓埋名,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叫賣糖人兒而幸免。糖人兒的造型包括羊、牛、兔、狗、豬和各種花鳥等,惟妙惟肖,孩童們爭先購買。路人紛紛向劉伯溫請教吹糖人,劉伯溫不厭其煩地將技藝傳授與路人。因此,該門手藝得以傳承到現在。
早期,吹糖人由糖稀制成,因糖稀香味濃郁,吹糖人的小販均以“香 印”作為叫賣聲。到宋朝,由于“印”同“胤”同音,為了避宋朝皇帝趙匡胤的名諱,吹糖藝人不得不以打小銅鑼來代替吆喝,并以這種方式世代相傳,打銅鑼從此便成了吹糖人行業叫賣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