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銅雕塑的傳承性
發布時間:2020-11-18點擊量:11
隨著網絡的發展,我國傳統民俗文化也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以前在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民俗文化,但現在看到的更多的是正在遺失的各種民俗銅雕塑。
民俗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并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民俗傳統的國家,在中國境內土生土長的各民族中都有廣大人民群眾創造的各類民俗文化。
照我國民俗學界通行的分類,民俗大致可分為巫術民俗,信仰民俗,服飾、飲食、居住民俗,建筑民俗,制度民俗,生產民俗,歲時節令民俗,人生禮儀民俗,商業貿易民俗,文藝游藝民俗等若干大類。從這些“民俗分類法”羅列的事象來看,所謂民俗,如果說的簡單一點,也就是民間的風俗習慣。
民俗是一個民族文化精神體現。傳承千載的民俗文化,像生生不息的一泓清泉,是我們民族化不掉的根。中國民間流傳的神話、史詩、傳說、故事、民歌、民間繪畫、民間音樂、民間工藝,以及種種傳統節日、民俗習慣、信仰、禮儀、制度,乃至生產活動、生產經驗等等,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中最有生命活力,最具歷史性、穩定性、廣泛性的基礎部分。
民俗存在于一個民族的歷史長河中,滲透著一個民族的傳統。一些古老的民俗,經過無數歲月的淘洗,之所以能一代一代傳承延續下來,其根本原原因就在于它適應各個時代人們生活和思想的要求,從而成為一個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