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麒麟文化的傳承
發布時間:2020-11-28點擊量:26
麒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瑞獸,傳說能活兩千年。古人認為,麒麟出沒,必有祥瑞,銅麒麟在古代可以說是寓意非常好的一種物品,它象征著祥瑞,代表著吉祥,因此在很多古代的王公貴族府邸中,都能夠見到麒麟雕像的。
麒麟是古代人們相當看重的一種美,是將抽象的一種美好事物進行了具體化、實樣化,因此也就有了麒麟的出現,作為古代神話當中的一種祥瑞的象征。麒麟文化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無論在哪一個朝代,麒麟所代表的祥瑞、吉祥的含義都沒有改變過。
麒麟的外形集獅頭、鹿角、虎眼、麋身、龍鱗、牛尾就于一體,尾巴毛狀像龍尾,有一角帶肉。還有一種說法是龍頭、馬身、龍鱗,尾毛似龍尾狀舒展。能吐火,聲音如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古人將雄性稱麒,雌性稱麟。
古代將麟、鳳、龜、龍稱為“四靈”,麟為百獸之長,鳳為百禽之長,龜為百介之長,龍為百鱗之長。到了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龍、鳳被最高統治者攫取,成為帝王、后妃的象征,麒麟則被用在了官員朝服上。在清朝時,一品官的補子徽飾就是麒麟,地位僅次于龍。
銅麒麟是人們對于理想、愿望、情感的一種表現,將這些抽象的個人情感以及情緒融合,從而想象構造出了這樣一種神獸,不得不說是古代人民智慧的一種體現,同時也是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一種憧憬以及向往。銅麒麟在中國古代文化傳承以及發展的過程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