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黃包車傳統民俗雕塑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汽車尚未發達的時代,各種拉黃包車成為主要的交通工具,在現在很多旅游景點塑造了拉黃包車傳統民俗雕塑,主要成為觀光景點。
黃包車是一種用人力拖拉的雙輪客運工具,黃包車前身叫“東洋車”,又稱人力車,約1870年創制。同治12年,法國人米拉看到黃包車便利,擬從日本購進,并向法租界公董局呈報一份計劃,要求“在兩租界設立手拉小車客運服務機構”,并申請十年專利經營。后經法租界公董局與公共租界工部局協商,同意由兩局發放人力車執照,并批準路程價格。次年1月,黃包車從日本輸入上海。因從日本輸入,故當時滬人又稱之為東洋車。
民國初年,黃包車已風靡京、津、滬、漢等大都市。武進縣于民國六年籌建人力車公司,民國七年第一家人力車公司合興賃代所開始營業。至民國十五年已有中合興、北合興、老合興等3家,另有快利一家未列入。民國十七年,西門通新閘、北門通龍虎塘、南門通湖塘橋等處公路告竣,城區內有些街道拓寬,于是人力車通行范圍大為擴展,人力車公司又有發展。民國十七年后,相繼開有福利、先后、利民、順記、安泰等人力車行。
至民國二十一年一月,全縣甲等人力車30輛,乙等人力車570輛。至民國二十四年六月,本邑車行有合興、快利、捷程等20余家,出租黃包車黃750輛。至民國二十六年抗戰前未變。在此期間人力車夫已有2000余人,人(車夫)多于車近3倍。雖人力車一再限制發展,但從業求車者無法控制。淪陷期間,仍有黃包車營業,敵偽新貴憑借勢力,劫得老車商車輛為己有,成為新車商。工人亦有購車自營者。
對于黃包車這個職位來講,也并不是完全沒有機會,有一部分人還是有機會能夠買到一輛黃包車,自己買了黃包車以后,收入會增加很多,因為不用再上交自己的收入,所以大部分拉黃包車的車夫,他們最大的想法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最后能夠擁有一輛自己的黃包車,但是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夠實現這個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