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黃包車民俗銅雕塑
我們在景區(qū)中看到的拉黃包車民俗銅雕塑又叫“東洋車”又稱人力車,約1870年為日本人所創(chuàng)制。是一種用人力拖拉的雙輪客運工具。一般有兩個輪子,上有座位可坐一到二人,由一個人在前面拉行人力車主要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汽車尚未發(fā)達的時代,在亞洲各國的城市地區(qū)作為主要的交通工具。
同治12年,法國人米拉看到黃包車便利,擬從日本購進,并向法租界公董局呈報一份計劃,要求“在兩租界設立手拉小車客運服務機構(gòu)”,并申請十年專利經(jīng)營。后經(jīng)法租界公董局與公共租界工部局協(xié)商,同意由兩局發(fā)放人力車執(zhí)照,并批準路程價格。次年1月,黃包車從日本輸入上海。因從日本輸入,故當時滬人又稱之為東洋車。
先期引進的幾批東洋車車身很高,木制的雙輪同馬車后輪差不多大小,輪外包鑲鐵皮,行路時隆隆作響,車座顛得厲害,乘坐很不舒服,一般人都不愿問津。后來加以改進,放低車身,用鋼絲鐵圈代替木輪,外箍橡膠車胎,由此行車時聲音很小,車身也平穩(wěn),乘客再無震顫之苦,乘坐者也漸漸多起來,到辛亥革命后開始流行起來。這種經(jīng)改進的東洋車,車身一律漆成黃色,非常醒目,所以被稱之為“黃包車”。
舊上海的黃包車絕大部分是車行出租給車夫的。外國人米拉所開車行的黃包車有300輛之多,由于使用率高,多數(shù)車輛骯臟破舊;也有精美的黃包車,那是有錢人購置、雇用車夫的自備車;還有一種是拉車人自購的車,多為半新舊的車子,經(jīng)修飾后,也上街拉生意,并逃捐照會,故稱“野雞車”。
黃包車初時為雙人同坐,男女可同坐,1879年,因認為男、女同坐有傷風化,車夫拉雙人車也頗困難,因而禁止雙人同坐。1890年車價約為1英里內(nèi)5分,2英里內(nèi)1角。隨著城市經(jīng)濟發(fā)展,黃包車的數(shù)量也不斷增加,至抗戰(zhàn)前夕,由租界發(fā)放照會的黃包車已經(jīng)有八萬多輛。當時上海人出門乘坐黃包車去辦事、購物、串親訪友已成為一種時尚,也是主要的代步工具。40年代原后因三輪車的出現(xiàn),黃包車逐漸淘汰。解放初,黃包車幾乎絕跡。